
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中,凤林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聚焦民生关切,锐意改革创新,系统构建并深化实践以社区基金、社区运营、治理共同体为核心的“三维赋能”治理新模式。
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资源碎片化、服务单一化、帮扶粗放化等长期困扰基层的治理难题,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与居民生活品质,交出了一份彰显初心使命、充满实践智慧的民生幸福答卷。
社区基金:多元筹资精准反哺,激活社区治理“源头活水”
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有效配置资源以满足民生需求。凤林街道突破传统单向输送的援助模式,创新设立“凤栖育林”社区慈善基金,着力构建“多元筹资、精准反哺、循环造血”的可持续民生保障新机制。
公益大集成为基金稳定来源的重要支撑,每月举办的公益大集深度融合政策宣讲、文化体验、便民服务等功能,累计吸引参与1.3万余人次,实现收益2.37万元注入基金池。


企业合作成效显著,与20余家本地优质企业建立“直供直销+公益反哺”机制。居民参与度持续提升,通过营造“人人公益”的社区氛围,鼓励居民通过小额认捐等方式参与社区建设。
社区内生项目培育成果丰硕,支持“巧娘坊”手工编织项目为中老年群体开辟灵活就业新路径,参与居民月均增收800余元;重点资助“启智逐梦”青少年素质教育项目,惠及社区青少年230余人。
资金使用严格遵循“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”原则,确保每一分钱产生最大社会效益。利用基金收益更新维护健身器材28件、修复破损道路5条、更换路灯62盏,开展非遗文化展演、公益课堂等社区文化活动46场,直接受益居民达9000余人次。
社区基金的实践,不仅织就了紧密的“爱心循环网”,更激活了社区内部资源的价值再生能力,为民生保障提供了持续新动能。
转介平台:构建全周期救助体系,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
为破解救助服务“碎片化”难题,凤林街道创新打造社区救助服务转介驿站,构建“主动发现、精准识别、高效转介、跟踪反馈”的全链条闭环式救助服务体系。
依托95个网格管理体系,充分发挥293名网格员与网格协管员“前哨”作用,结合大数据信息比对,实现对辖区内特殊群体的全覆盖摸排。在街道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转介联络点,动态更新“一户一档”需求清单326份,确保困难信息和救助需求及时准确上报。
驿站整合民政、卫健、人社等8个部门政策资源,链接律师事务所、心理咨询机构等15家专业社会力量。根据救助对象个性化需求,不仅提供社区基金应急援助,更协助申请政策性保障。凤林顺和社区困境儿童小王通过驿站介入,不仅获得3000元助学金,还成功参与暑期夏令营活动,获得全方位成长支持。
建立完善的救助跟踪台账,对每一位转介服务对象实行“一对一”定期回访,动态调整帮扶方案。引入居民评价机制,通过电话回访、满意度问卷等方式收集意见,累计优化服务流程26项,服务满意度达98.7%。
这一机制不仅保障了救助工作质量,更传递了尊重与关怀,实现了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的双重赋能。
共治载体:打造多元服务场景,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
凤林街道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,科学规划打造社区服务场景,构建“治理共同体”。
创新打造“红色合伙人”生态圈,吸纳社区党员、能人达人、社会组织等253个主体纳入协作网络,建成20个遍布社区的“微阵地”。社区学堂累计开课400余节,服务居民6800人次;“针情相缝”缝纫铺服务超过100人次,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。
4家社区慈善超市采用“捐赠+寄存”双轨制货源筹集模式,设立“爱心积分”制度,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可兑换商品的积分,已累计兑换积分15800分。计划与爱心食堂、日间照料中心联动,构建“15分钟公益服务圈”,让公益融入日常。
在“多元共筹”端,固化公益市集抽成、场地资源置换等多渠道筹资机制。在“精准输血”端,实现12个社区基金全覆盖,建立“居民点单——基金派单——组织接单”响应机制。
在“闭环回血”端,创新推行“公益积分”制度,鼓励受助者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换取权益;联合商户设立“慈善消费日”,志愿者可凭服务记录享受消费折扣,有效推动“受助者——助人者——资源方”角色转化。
凤林街道的“三维赋能”治理实践,是以系统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诠释。社区基金的“自我造血”、社区运营的“多元协同”、共治平台的“精准高效”,三者相互支撑、协同发力,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